每辆飞驰在中国道路上的汽车,都可能是潜在的召回对象,而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缺陷重灾区。
“截至9月,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10月17日,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公布的这一数据令人震惊。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因辅助驾驶系统问题召回的车辆达255.61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23%。智能汽车的隐患正在快速浮现。
一、亿级召回背后
1.2亿辆的召回总量背后,是监管力度持续加强的结果。
数据显示,受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影响的召回占总数53.18%,涉及车辆6378.86万辆。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召回是在监管压力下完成的。
2025年上半年,召回活动更加频繁。1-6月共召回87次,涉及528.06万辆,平均每天有近3万辆汽车被召回。
召回已成为汽车市场的常态,而非例外。
二、智能驾驶危机
辅助驾驶系统的问题尤为突出。255.61万辆的召回数字,暴露出智能网联汽车在快速普及过程中的技术不成熟。
与传统汽车的硬件缺陷不同,智能系统的缺陷更加隐蔽和复杂。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已从硬件领域扩展到了软件和智能系统。
自主品牌的召回数据引人深思:2025年上半年仅召回3.95万辆,远低于进口和合资品牌的352.83万辆。
这一反差引发疑问:是质量更优,还是问题被OTA升级悄然修复而未正式召回?
三、监管重拳出击
面对新挑战,监管正在升级。
市场监管总局将探索汽车安全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为创新技术提供测试空间,同时控制风险。
同时,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报告制度、远程升级报告制度将建立,使监管更加全面。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正会同工信部研究起草新规,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召回管理,规范“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的宣传,遏制虚假宣传和非理性竞争。
四、血的教训
近期的事故令人警醒。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救援人员“拳打脚踢”事故车门,车门却无法打开,车辆最终焚毁,驾驶人员未能脱逃。
198天内,同一品牌接连发生两起致命事故,暴露了产品质量与宣传的严重问题。
2025年9月,因L2辅助驾驶功能对极端场景识别不足,该品牌召回了11.7万辆汽车。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召回通过OTA升级完成,无需更换硬件。
监管之网正在收紧。市场监管总局正加快《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制修订,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新挑战。
对消费者而言,不必因召回而否定智能汽车,更该关注企业的整改态度和技术迭代速度。毕竟,只有经过市场检验和监管锤炼的智能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安全的未来。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