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年营收近百亿的合资发动机厂被摆上货架且未设底价时,背后必然藏着行业变革的惊雷。近日,东风集团挂牌出售东风本田发动机 50% 股权的操作,与其说是资产优化,不如说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下的紧急 "弃船" 行动。
这家生产 1.5T、2.0L 等经典燃油发动机的合资企业,2024 年录得 2.28 亿元亏损,负债高达 32.7 亿元,资产负债率突破 60%。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 54 亿元估值仅能勉强覆盖负债,堪称 "卖资产填窟窿" 的典型。但诡异的是,今年上半年它曾短暂扭亏为盈赚得 3.71 亿元,这种波动恰好暴露了燃油车市场的致命缺陷 ——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已变得极不稳定。
东风的算盘打得响亮。一边是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涨 122.5%,86 万辆的新能源销量足以支撑 "2025 年百万新能源目标";另一边却是合资燃油资产持续失血,这种鲜明对比让 "断舍离" 成为必然。本田同样在进行战略收缩,今年 1 月宣布将内燃机开发部门并入电动事业本部,曾经引以为傲的 VTEC 技术,在锂电池面前正迅速失去光环。
这场没有底价的抛售背后,潜藏着复杂的资本博弈。东风急于剥离燃油资产轻装转型,本田需要维持发动机供应渠道,而传闻中的接盘者广汽本田,则渴望通过控股实现全产业链掌控。但对 827 名员工而言,这场资本游戏意味着更现实的生存挑战 —— 他们掌握的燃油发动机制造技艺,在东风加速建设的固态电池工厂(能量密度达 400Wh/kg)和年产 88 万台电驱动总成的新基地里,正快速贬值。
最具象征意义的细节是时间节点:9 月 12 日的挂牌截止日,恰好卡在传统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前夕。这仿佛是给燃油车时代下了最后通牒 —— 曾经支撑本田在华半壁江山的发动机技术,如今连一个明确的估值都难以获得。当东风的新能源工厂在扩产,本田的电动化车型在规划,这家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黄金二十年的合资企业,终究成了被时代车轮碾过的牺牲品。
这场抛售的真正看点,不在于最终成交价,而在于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当 VTEC 的声浪让位于电机的静音,当发动机参数被电池续航取代,800 名员工的职业命运转折,正是整个燃油车产业链的缩影。
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成立于1998年,巅峰时年产60万台发动机,堪称日系车黄金时代的“现金奶牛”——如今牛奶馊了,牛也该宰了。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