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主站 [切换]

首页 新闻 正文
60 天账期喊得震天响,供应商咋还是等不到回款?问题到底卡在哪?
行业动态 2025-08-24 13:59:00 6665浏览 编辑:51qc

收藏

分享

0

6665

当 17 家车企在 6 月集体喊出 "账期不超过 60 天" 的口号时,汽车圈仿佛迎来了供应链的春天。但两个月过去,工信部的通报和供应商的吐槽揭开了这场行业承诺的真面目 —— 有人真金白银践行诺言,有人玩起了文字游戏。

 

在工信部 8 月的通报中,一汽、广汽和赛力斯三家成为为数不多的 "优等生"。中国一汽直接成立跨部门工作组,给 2000 家中小企业供应商换上 100% 现金支付的 "定心丸",彻底取代过去 "现金 + 汇票" 的混合套路。广汽集团更显硬核,95% 的现金结算比例加上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货物入库半小时内就能完成验收信息同步,把 60 天账期做成了 "铁律"。

IMG_256

最具创新性的当属赛力斯,通过 "厂中厂" 模式将供应商产线嵌入自家超级工厂,不仅缩短物流距离,更建立应急机制为缺钱的供应商提前付款。这种把供应链绑在一起过日子的操作,让账期承诺有了实际支撑。这三家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不只改合同数字,更动真格调整支付结构,难怪能收获供应商 "确实收到回款" 的正面反馈。

 

与模范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车企把承诺变成了新的 "内卷战场"。部其中就有一家新势力车企7 月就发邮件说要签补充协议缩短账期,但供应商们等到 8 月还在 "签字盖章阶段" 打转,更有小供应商连邮件都没收到。理想汽车则搞 "新老划断",只给新签合同执行 60 天账期,老供应商只能干瞪眼。

 

更隐蔽的操作来自合同条款的 "暗箱操作"。天津某供应商吐槽,车企把 "入库当月开票挂账 70 天" 改成 "上线开票下个月 60 天",账期反而变相延长。浙江供应商则遭遇 "现金变汇票" 的套路,虽然账期数字达标,但资金流动性被悄悄掐紧。这些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数据不会说谎。12 家头部车企 2024 年应付账款规模超 1.1 万亿元,平均周转天数高达 170 天,与 60 天承诺差着两个多月的距离。 2440 亿元、2411 亿元等等车企的应付账款规模,更暴露了车企对 "无息贷款" 的依赖 —— 毕竟延长账期就等于薅供应商的羊毛填补自己的现金流窟窿。

 

中小供应商成了这场承诺游戏的最大输家。某智能底盘供应商直言 "没感受到任何变化",智驾领域的供应商则无奈表示,催款时还被车企 "教育":"大公司跑不了"。这种不对等的话语权,让 60 天账期承诺在中小企业那里成了 "看交情、看人品、看实力" 的生存考验。

 

工信部开通的投诉窗口或许能起点作用,希望这次通报能成为一个清醒剂,让更多车企意识到:信用不是签字画押的纸面文章,而是需要兑现的真金白银。供应商不该是车企内卷下的“提款机”,而是休戚与共的合作伙伴。下次再搞类似承诺,不妨先给账期做个“透明化”公示,让行业和公众都来看看,谁在真的践行承诺,谁又在浑水摸鱼。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

相关文章

未登录 车友评论0人参与
0/500字
输入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