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7 日丰田财报抛出重磅数据:2026 财年首季销售额增长 3.5% 至 12.25 万亿日元,但营业利润降 11%,净利润更暴跌 37% 至 8414 亿日元。全年利润预期从 3.8 万亿日元砍至 3.2 万亿,唯独 1120 万辆销量目标不变。美国关税成最大杀手 —— 全年预计吞噬 1.4 万亿日元利润。这组数字背后,藏着普通消费者绕不开的现实影响。
美国关税政策堪称丰田利润表的 “拦路虎”。从 4 月起,美国对进口车关税从 2.5% 跳涨至 25%,仅首季就直接啃掉 4500 亿日元利润。这种成本不可能凭空消失,丰田已宣布 7 月起北美市场主力车型涨价,单车涨幅超 200 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价格传导的滞后性。丰田在北美年产约 200 万辆车,但仍有 30% 依赖进口。关税成本正通过供应链逐级渗透,未来不仅新车涨价,维修配件、保养费用都可能水涨船高。就像超市里进口水果涨价,最终还是消费者掏腰包。
维持 1120 万辆销量目标的背后,是丰田 “以价换量” 的挣扎。国内市场最明显:锋兰达 8.98 万起售,威兰达 12.98 万起售,较去年降价超 30%。但这种降价藏着猫腻:
部分车型减配明显,比如入门版砍掉座椅加热、倒车影像;所谓 “终身质保” 限定非营运车辆,且需全程在 4S 店保养,隐性成本更高。就像打折的衣服,看似便宜,却可能少了口袋或纽扣。
而销量硬撑的代价,是未来更大范围的涨价。丰田全球库存周转天数已从 45 天增至 58 天,经销商压力陡增。短期促销清库存后,必然通过后续提价补亏空,消费者别被 “短期甜头” 迷惑。
利润暴跌的深层原因,是电动化转型滞后的反噬。当比亚迪、特斯拉用纯电车型抢占市场时,丰田仍押注混动,纯电车型销量仅占全球 2.3%。为守住份额,只能在燃油车市场 “血拼价格”。
这种被动在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混动车型毛利率从 18% 降至 12%,纯电车型更是亏损。反观比亚迪,纯电车型毛利率稳定在 15% 以上。此消彼长间,丰田的价格优势正在瓦解。消费者若选择丰田,其实是为其转型阵痛买单 —— 这些亏损最终会通过定价策略分摊到每辆车。
丰田的财报不是孤例,而是全球车企集体承压的缩影。当关税、转型成本、市场竞争多重挤压,没有哪家企业能独善其身。对消费者而言,与其纠结品牌光环,不如紧盯 “性价比本质”:相同预算下,谁给的配置更实在?相同车型中,谁的使用成本更低?
在特斯拉和中国车企靠电动车疯狂收割市场时,丰田的混动王牌正被政策边缘化。若再不加速转型,未来恐怕连"利润下滑"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对手根本不给它留位置。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