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小鹏 P7 用 6 分 37 秒小订(99元意向金)破万单的预售成绩,给热闹的纯电轿跑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但比起初代 P7 上市时的蓝海环境,如今的战场早已是特斯拉焕新版 Model 3 与小米 SU7 主导的 "绞杀局"。这场看似风光的开门红,或许只是真正恶战的序幕。
全新 P7 外观彻底摆脱老款的圆润,光翼贯穿大灯搭配主动升降尾翼,风阻系数压至 0.201,攻击性拉满。智能层面更是下了血本:3 颗图灵 AI 芯片 + 87 英寸 AR-HUD 构建的交互系统,能实现车外语音控车、全国城市 AR 导航,XNGP 无图智驾已覆盖 100 + 城市,这在 20-35 万价位段堪称降维打击。
性能上 800V 高压平台 + 双腔空悬的组合,既保证 10 分钟补能 525km 的续航焦虑解决方案,又通过每秒 1000 次的阻尼调节兼顾操控与舒适。更关键的是 3008mm 轴距带来的后排空间升级,直接补上老款 "好看不好坐" 的短板。这种 "无短板进攻" 策略,精准戳中家庭与科技用户的双重需求。
特斯拉焕新版 Model 3 显然没打算给对手喘息机会。凭借一体化压铸技术,把起售价压到 23.55 万的同时,还升级出 713km 续航与 5.6 秒破百性能。HW5.0 芯片 + FSD Beta 的组合虽需额外付费,但品牌积淀与超充网络仍是不少用户的 "信仰加持"。
小米 SU7 则用 "生态牌" 搅乱战局。21.59 万的起售价配上 2.78 秒破百的狂暴模式,参数上就足够吸睛。更狠的是澎湃 OS 与米家生态的深度绑定,手机、家居、汽车的无缝联动,对年轻数码用户形成降维吸引。不过其城市 NOA 尚未完全落地,智能化仍停留在 "纸面实力" 阶段。
面对前后夹击,全新 P7 的生存逻辑清晰可见。智驾是核心护城河 ——XNGP 系统在自动泊车、窄路绕行等场景的成熟度,已甩开 SU7 的 "期货功能",相比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更适应复杂路况。这种 "能用且好用" 的体验,正是通勤族的核心痛点。
其次是精准卡位的产品定位。比 Model 3 多出 120mm 的后排膝部空间,比 SU7 更均衡的操控与舒适调校,让 P7 在 "驾驶者之车" 与 "家用轿跑" 之间找到了黄金平衡点。20 万级起售价的预判,既能狙击 Model 3 的价格敏感用户,又能通过配置梯度压制 SU7 的性价比优势。
但风险同样刺眼:产能爬坡能否跟上订单节奏?棱角化设计会不会劝退偏爱老款优雅风格的用户?在小米 "生态情怀" 与特斯拉 "品牌滤镜" 的双重挤压下,小鹏 "智能驾驶" 的标签能否穿透圈层?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小订订单是胜利的号角,还是昙花一现的狂欢。
当特斯拉靠品牌与成本筑墙,小米凭生态和性价比冲锋,小鹏选择用技术深度撕开缺口。这场 "三国杀" 的终极战场,早已从参数比拼转向用户心智争夺。全新 P7 能否重现初代辉煌,或许就看它能否让更多人相信:智能驾驶不只是噱头,而是能每天改变出行体验的刚需。毕竟在这个神仙打架的市场,能解决真问题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