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主站 [切换]

首页 新闻 正文
暴跌!半年少赚33亿欧元,这家汽车巨头怎么了?
行业动态 2025-07-28 11:07:00 7004浏览 编辑:51qc

收藏

分享

0

7004

德国大众刚刚交出一份扎心财报给全球汽车行业投下了一枚 “震撼弹”。数据显示,集团销售收入 1584 亿欧元与去年同期 1588 亿欧元基本持平,但营业利润从 100 亿欧元骤降至 67 亿欧元,降幅达 33%;税后利润更同比暴跌 38% 至 44.77 亿欧元。这组反差强烈的数据,暴露出这家汽车巨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IMG_256


关税利刃与成本泥潭

财报中 13 亿欧元(约 109 亿元人民币)的美国关税损失,成为刺痛大众的显性伤口。在美国市场,大众旗下奥迪、保时捷等高端品牌因未实现本土投产,正承受 27.5% 的进口税重压。这种政策冲击形成了致命悖论:消化成本则利润萎缩,转嫁消费者则丧失价格竞争力 —— 北美市场 42.58 万辆的销量同比下滑 6.9%,正是这种困境的直接体现。


IMG_256


更隐蔽的成本黑洞藏在转型深处。为追赶电动化浪潮,软件部门 Cariad 的重组拨备达 7 亿欧元,但研发进度滞后于行业节奏;同时,为满足全球收紧的碳排放法规,相关技术改造投入持续加码。双重支出叠加之下,大众陷入 “投入难见回报” 的转型阵痛。

 

市场版图的松动与失守

 

全球 425.2 万辆的总销量背后,区域市场呈现明显分化。南美市场 26.73 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 21.1%,成为少数亮点;欧洲市场 209.2 万辆微增 3.3%,勉强维持基本盘。但作为利润核心的中国市场,131.32 万辆销量同比下滑 2.3%,这一变化尤为致命 —— 要知道,中国曾贡献大众全球近 40% 的销量和过半利润。

 

中国市场的失守并非偶然。当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以 “续航突破 600 公里 + 智能座舱” 的组合拳抢占新能源赛道时,大众新能源车型仍受制于平台兼容性不足、智能化功能滞后等问题。在燃油车领域,朗逸、帕萨特等主力车型依赖 “老款降价 + 新款微调” 的策略,难以抵挡自主品牌在设计和配置上的冲击。

 

品牌矩阵的表现同样分化。斯柯达 50.9 万辆销量同比增长 13.6%,大众乘用车 232 万辆增长 4.5%,而奥迪 78 万辆、保时捷 14.64 万辆销量分别下滑 5.9% 和 6.1%。高端品牌的增长乏力,折射出大众在豪华市场的产品迭代速度,已跟不上消费者对科技感和个性化的需求升级。

 

转型药方的疗效拷问

 

面对危局,大众开出了 “成本削减 + 技术合作 + 市场深耕” 的组合药方。在德国裁员 3.5 万人、关闭两家工厂的计划,预计每年可节省 15 亿欧元;与小鹏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CARIAD 和地平线合作自动驾驶芯片,则试图借中国技术力量弥补短板。

 

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存在隐忧。裁员和关厂虽能短期降本,却可能削弱研发储备和生产灵活性;技术合作需跨越企业文化鸿沟 ——Cariad 此前因内部协调不畅导致多个项目延期的教训,仍值得警惕。更关键的是,当中国车企已实现 “800V 高压平台 + 城市 NOA” 的技术突破时,大众计划 2026 年量产的合作成果,届时可能已丧失先发优势。

 

未来的生死线:转型速度与执行精度

下调全年业绩展望的动作(从预期增长 5% 改为持平),显示大众对挑战有清醒认知。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 “应对措施” 转化为 “市场竞争力”。在美国市场,是否启动奥迪、保时捷本土化生产以规避关税?在中国市场,如何平衡 “德国品质” 的品牌基因与 “中国需求” 的本土化改造?在内部管理上,怎样解决 Cariad 与各品牌间的技术协同难题?

 

这家百年车企正站在关键路口:若能以 “壮士断腕” 的决心加速转型,将成本控制转化为价格优势,把技术合作转化为产品竞争力,仍有望重构市场格局;反之,若在 “维持传统优势” 与 “拥抱变革” 之间摇摆不定,极有可能在新能源革命中丧失主导权。

 

大众的困境,像极了一个沉迷过去辉煌的学霸,突然发现考试规则变了。当省油耐用不再是唯一标准,智能、体验、性价比缺一不可时,大众若再不放下身段彻底革新,恐怕下次财报会更难看。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情怀牌早就不管用了。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

相关文章

未登录 车友评论0人参与
0/500字
输入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