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又双叒叕“复活”了!这次带着一份供应商白皮书高调回归,投资人深圳翔飞号称要“重启生产线”,但网友的嘲讽已提前到位:“欠薪还了吗?4S店坟头的草都两米高了吧?”
从这份白皮书来看,新威马制定了一个颇具野心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25 年 9 月复产 EX5 和 E.5 车型,目标是年产销 1 万台,努力冲刺 2 万辆,同时还计划在泰国布局 KD 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 年要实现量产 10 万台。这第一步很关键,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得先站起来,再慢慢走路。复产成熟车型,利用现有的技术和供应链,能快速让产品重回市场,而海外设厂则是想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生机,避开国内竞争激烈的 “红海”。
第二步,从 2027 年到 2028 年,要让年销量从 25 万台跃升到 40 万台,还要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并且用 AI 赋能整个研发、生产、营销流程,同时启动 IPO 筹备。这一步是想让威马从 “站起来” 走向 “跑起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并且为进入资本市场做准备,筹集更多发展资金。
第三步,到 2030 年,产量要挑战 100 万台,营收达到 1200 亿,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立志成为行业新标杆。这野心可不小,直接瞄准行业头部地位,要知道现在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能达到这个目标,威马就真的 “逆天改命” 了。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可能很骨感。威马曾经也是新势力中的一员猛将,可后来因为资金链断裂等问题陷入困境。现在虽然有了新投资人,地方政府也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还可能给予补贴、纳入公共采购等支持,但前方的路依旧荆棘丛生。就说这复产,要协调供应商解决历史问题就不是件容易事,供应商们之前被欠款折腾怕了,还愿意跟着威马 “东山再起” 吗?就算成功复产,产品竞争力也是个大问题。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威马的老车型能打动消费者吗?而且海外市场也不是那么好开拓的,文化差异、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每一项都是挑战。
再看这个深圳翔飞汽车销售公司,背后股东和宝能系有关联,宝能汽车自身也深陷亏损泥沼,它有多大能力助力威马呢?这就像两个都不太会游泳的人,手拉手能游到对岸吗?
威马的“复活”,更像是一场资本的自嗨。没有清晰的资金链、没有靠谱的销售网络、没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光靠一份白皮书就想翻盘?网友的建议很实在:先把员工的工资发了,再谈“未来”。 否则,这场复工大戏,不过是又一场“PPT造车”的续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