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成了车企标榜“科技感”“未来感”的标配。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车型中,92%标配隐藏式门把手,从特斯拉带头,到蔚来、小鹏、极氪等新势力跟风,再到传统车企的“被迫入局”,这一设计俨然成了“高端电动车”的入场券。然而,随着实际使用中的槽点频出,甚至被工信部点名整改,隐藏式门把手的“皇帝新衣”正被一层层扒开。
2025年5月,工信部一纸《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将隐藏式门把手推上风口浪尖。这场持续数年的争议,早已超越设计美学的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产业拷问——当车企沉迷于“科技感”的营销话术时,究竟是谁在为这场危险的“创新”买单?
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频出
隐藏式门把手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了诸多严重问题。首先是识别操作难,部分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得过于隐蔽,没有明显、统一的标志,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和救援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摸索如何开启,这无疑延误了逃生的黄金时间。例如,在一些夜间发生的事故中,车内人员很难在黑暗中快速找到隐藏式门把手的位置,而救援人员也可能因为不熟悉车辆型号,无法及时打开车门实施救援。
其次,断电失效是隐藏式门把手最为致命的问题。电动车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很容易出现电路故障,导致门把手无法电动弹出,乘客被困车内。2024年,某品牌电动车发生追尾起火事故,车门把手因电路烧毁无法开启,车内3人未能及时逃生。2019年,美国麻醉师Omar Awan驾车发生碰撞后,也因门把手无法弹出被困车内,最终葬身火海,成为全球首例因隐藏式门把手导致的车内身亡案例。这些惨痛的案例都深刻地揭示了隐藏式门把手在断电情况下的巨大安全隐患。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的机械强度也令人担忧。部分产品在碰撞测试中出现折断或变形的情况,致使门锁机构失效,进一步增加了事故中的危险系数。而且,其复杂的结构由电机、蜗杆、斜齿轮等数十个精密部件组成,传动机构的物理磨损随使用时间增加,故障率是传统机械门把手的5 - 8倍,维修成本则高达20 - 50倍。例如特斯拉单个门把手更换费用3000 - 8000元,而传统门把手仅需150 - 300元。
对于隐藏式门把手,车企大佬们的看法也各不相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曾在魏牌高山的露营直播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时可能打不开,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认为这种设计是对用户体验的漠视,车企为了追求所谓的科技感和降低成本,而忽视了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安全风险和使用不便。
魏建军的言论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开始反思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逻辑。宝骏云海、五菱星光S等车型回归传统门把手,问界M8采用半隐藏式设计并增加机械解锁,沃尔沃EX90通过“触控 + 物理拨杆”设计,电子失效时向上拨动即可解锁,吉利银河E5的碰撞感知系统可在0.1秒内自动弹出门把手。这些车企的做法都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工信部出手的意义
面对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诸多问题,工信部的出手整顿具有重要意义。5月8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此次标准修订直指核心风险,提出了多项强制性技术要求,包括强制配备机械应急开启装置,确保碰撞/断电时车门可手动解锁;规范隐藏式/应急把手的醒目标识,保证在黑暗环境下30秒内可识别;提升外把手抗拉强度,确保碰撞时不变形脱落;电动弹出机构增加压力传感器,防止夹手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国内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标准的空白,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规范和指导,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这也将促使车企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推动汽车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行业发展的反思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上是汽车工业从“功能定义”向“体验定义”转型中的阵痛。车企在追求设计创新和科技感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的基本功能和安全性。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首要任务是确保乘客的安全和舒适,而不是仅仅追求外观的时尚和科技的堆砌。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车时也应该更加理性,不能仅仅被车辆的外观和科技配置所吸引,而要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了解车辆的应急操作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应对。
总之,工信部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出手整顿是及时且必要的。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负责,也是对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推动。隐藏式门把手的“翻车”,是汽车行业过度追求形式主义的缩影。当工信部出手纠偏,车企是时候重新思考:所谓的“未来感”,是否正在制造新的用户痛点?或许正如一位车主所说:“我买的是车,不是科幻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