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主站 [切换]

首页 新闻 正文
新能源造车20年,是盛宴,还是修罗场?
51说车 2021-05-18 20:31:00 20825浏览 编辑:钟林英

收藏

分享

1

20825

2001年,我国“十五”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首席科学家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崛起的机遇,20年间中国新能源造车先后上演了国家出台补贴政策、企业骗补等一系列“魔幻戏码”。最近两年,国内的新能源造车,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格局,角逐出了一批造车新势力后,今年再度吸引了各路资本巨头纷纷加入这场豪华的造车盛宴。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近些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销量将达到691万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欧洲环保浪潮愈演愈烈再叠加限排法案的出台,有望大幅度刺激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和美国的渗透率还较低,即使在中国渗透率也刚刚达到5.6%,在未来环保排放压力趋严,国内车企严控燃油车产能以及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量空间巨大。

2020年8月27日,小鹏汽车赴美上市,造车新势力的三大头部玩家齐聚美股,在2020年市值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蔚来在20年下半年市值翻了15倍,小鹏和理想也翻了3-4倍的市值,这几家均已迈过了量产万辆的大关,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

统计显示,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1万多亿元,产能规划达2124万辆。然而进入2019年,随着补贴退坡和汽车销售走低,曾经盛极一时的造车新势力企业数量锐减至40家左右;与之对应的,是不少地方因当初的产业引入而陷入尴尬困局。而赛麟、拜腾、博郡汽车等曾经耀眼的造车新势力明星企业接连宣布倒闭或暂停运营。

数据来源:2021.5.14,wind

2019年初,恒大密集宣布了NEVS、卡耐、轮毂电机等收购项目,并在全国布局多个生产基地。但恒大的汽车产品至今未能进入试生产,恒大汽车的最新口径是:2021年底试生产,2022年量产。作为还没生产一家成品的恒大,市值确稳居其他系能源汽车前列,4月16日,上海车展前夕,总股本扩大后的恒大汽车市值达到6741亿港元峰值。

同样大张旗鼓造车的江苏赛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2019年7月,赛麟汽车在北京鸟巢举办盛大的“品牌之夜”活动。在这场耗资近亿元的发布会上,赛麟汽车亮相了旗舰车型赛麟S7全新勒芒版、赛麟S1、赛麟·迈客以及城市电动小跑车迈迈。彼时,赛麟汽车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量产车型的新造车势力之一。过去4年,这家位于江苏县级市如皋的明星汽车公司,用资本堆积出了品牌的高光时刻,平均每年花费15亿元造车,最终实现量产的却只有一款被称之为“老头乐”的微型电动车,只卖了31辆。直到今年,公司查封,关键人物出走美国成为了造车界的贾跃亭。

这一批造车新势力,目前已经成功批量造车的蔚来,小鹏和理想等,从笔者身边的人了解来看,蔚来的口碑是比较好的。从2014年成立至今,蔚来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与极致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2018年9月美国纽交所上市,2020年初最艰难的时候获得关键的投资,蔚来的经历也算跌宕起伏,历经周折,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资金,是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

回到最近,我们看到不少重磅级企业加入到新能源造车行列,华为陆续与小康股份,长安汽车等签订合作协议框架,小康与华为合作的赛力斯SF5,一上来就打破了公布交付量的“行规”,上线两日后晒出的是超3000台的订单量,华为目前的加持赋能至少让小康股份的二级市场股价已经翻了几番。华为从小康开始,也有华为自身的原因。正如此前苹果造车寻求合作厂家一再生变,华为的处境也有类似之处。从硬件方面,资深汽车分析师张翔指出,华为的硬件水平还没有得到充分验证,而通常汽车供应商想进入主机厂供应链,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华为选择和国产车企合作,有民企,国企和央企等,不仅是华为的爱国情怀,也让华为有更多的机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借此在制造上有更多的深度学习。而本周华为和联通召开5G-Advanced技术联合创新发布会,共推5G产业演进。5G是万物互联自动驾驶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和特斯拉的辅助驾驶已经不是一个级别了。

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车业务立项。拟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车业务。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雷军担任该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小米的愿景是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在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官宣小米正式进军智能汽车行业,同时雷军也表达了智能电动车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志在打造万物互联智能生活的小米,智能电动车是其商业布局中的必要拼图。

随着汽车电动化率的不断提高,汽车在动力和加速方面趋于同质化,因此,智能化是汽车厂商差异化竞争布局的重要方向。当前智能汽车三大应用方向是智能座舱/车联网/自动驾驶。对于手机和智能汽车,如: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显示技术、人机交互、感知技术等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智能汽车有望成为继手机后承载ICT技术红利的全新载体。我们认为,借助在手机和物联网方面的积累,小米以智能化作为抓手切入电动车市场,小米在电动化趋势不断加速,智能化渗透率处在拐点前夕入局,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期。

参考小米在智能机时代的成功经验,整合产业链并打造极致体验和性价比的爆款产品。小米作为手机厂商的代表,其优势在庞大的用户群体、高性价比、产品体验,以及对产业链整合。随着配套产业链的加速成熟,小米有望打造极致体验的智能座舱、高性价比的自动驾驶、以及流畅的OTA和网联功能,通过硬件让利扩大用户数,在软件和生态上实现持续收费。

(上图是特斯拉新专利,用户可以调节座位面对面坐)

看到特斯拉这样的一个智能座舱,很自然的想起当初通讯手机智能化变革的时代,诺基亚成为过去式,而诞生了苹果,华为,小米这些伟大的企业,手机从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演变成了今天大部人都离不开的一个工具,改变了沟通方式,支付方式等等。在上个月刚结束的车展中,已经看到国产车厂对L2到L4的自动驾驶产品,技术和应用的展览都有着很大的热情,展品丰富度相比1~2年前的车展有了很大提升;而外资和合资品牌热情相对较低,可以说中国的辅助/自动驾驶领域已经走到了全球前列。传统的燃油车到今天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可能就是最先普及成熟的一个应用契机之一。

按照5年换购、12年报废周期粗略估计,2019-2020处于换购需求的相对低谷,2021年后或迎来换购需求旺盛的高峰。如今全球化低碳中和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电动汽车顺势而起,一发不可收拾。新能源汽车的三大硬件,电池、电机和电控。电池和电机的中上游产业链已经基本成形,而未来增值潜力巨大的电控系统,就是未来汽车的大脑系统,会颠覆传统车企的经销模式,大幅提高用户粘性,是一个万亿级物联网终端入口,也成了众多厂商角逐的一块大蛋糕。目前来看,传统车企(宝马、丰田、比亚迪等为代表),造车新势力(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为代表),互联网企业(百度、亚马逊、谷歌等为代表),智能手机厂商(华为、苹果、小米等为代表)几乎全线布局了智能电动车行业。

换购需求2021年迎来大年

总体上目前智能电动汽车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集中度较低,因此吸引了华为、小米、OPPO、360等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入局。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巨头的纷纷进入,将催生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竞争对手的持续进入,智能电动汽车的市场格局或将改变,未来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已经有很多参赛者了,消费者面临太多的选择,而新能源汽车中上游产业链集中度已经很高,使得下游公司的崛起难度会更高,新的参与者选择了智慧赋能作为一个切入点,也许会比上一轮造车更艰难,最终依然会有残酷的淘汰,但是走出来也许又是一个苹果级的大企业!

相关文章

未登录 车友评论1人参与
0/500字
输入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